近年來,新冠疫情引發諸多宏觀局勢變化,消費電子需求大幅削弱,車用電子成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新方向。出于環保、智能化等目的,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正在加速提升,對功率器件、MCU及新一代化合物半導體等物料的需求越來越多,眾多實力原廠紛紛開始著眼布局,爭奪未來市場。
眾多原廠之中,英飛凌在車芯領域最為搶眼,其布局橫跨MCU、功率器件、傳感器等各個車芯重要領域。在其他原廠因一般消費類需求低迷而業績增長受阻時,英飛凌的業績仍然高歌猛進,且還根據需求前景向好,適當向上調整了業績預期。
財報連漲,營收預期向上調整
2022年下半年,IC產業開始迎接需求降低的挑戰,其中最直觀的反應就是“缺芯潮”迅速轉化為過剩局面,產業鏈庫存開始堆高。在此形勢下,德州儀器(TI)在第四季度的營收及凈利潤同比下降,足見影響之深。
英飛凌的主戰場在車芯領域,業績上呈現出逆勢上揚的趨勢。2022財年(截至2022年9月底),英飛凌營收達到142.18億歐元,同比增長29%,利潤達到33.78億歐元,同比增長63%;利潤率達到23.8%,上一財年為18.7%。
2023財年第一財季(截至2022年12月底),英飛凌營收39.51億歐元,同比增長25%;凈利潤同比增長近60%至7.80億歐元。英飛凌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汽車電子部門(ATV),其當季營收18.72億歐元,同比增長35%,占總營收47.3%的比重,利潤額也達到了5.32億歐元。
基于汽車及工業部門的業務韌性,英飛凌預計第二財季營收將超過40億歐元,此前的預測值為39億歐元;全年營收預測也將大大超過之前預測的155億歐元。
英飛凌之所以能有如此樂觀的預期,源于當前車芯仍處于缺貨狀態,不少高端MCU、IGBT等仍供不應求、市場需求巨大。而英飛凌的產品線橫跨MCU、功率、傳感以及存儲等各個領域,且都占有重要份額,于是形成了其突出的生態鏈優勢,與車企和T1廠的聯系也就更加牢靠。
在龐大的需求前,英飛凌擴產自然是必選項。特別是在今年消費電子低迷的情境下,英飛凌在車用領域大舉出擊,表現非常引人注目。
大舉擴產計劃已定
英飛凌對于車芯的擴產,分為自主擴產和外部合作兩部分,意在充分調用自身和產業鏈資源,全方位擴增產能。
在自主擴產方面,英飛凌公布卓越年報之后宣布,將投資50億歐元在德國德累斯頓建造一座12英寸晶圓廠,這也是英飛凌史上最大單筆投資。該布局所瞄準的領域之一就是汽車電子。而德累斯頓作為半導體重鎮,也匯聚了博世、格芯,以及將要在此設廠的臺積電,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。當前汽車芯片緊缺仍未緩解,需求能見度在半導體細分領域中最為樂觀,加之歐盟補貼大大減輕成本壓力,為英飛凌營造出擴產最佳時機。
在外部合作方面,英飛凌則借助晶圓代工提升高端元器件的產能。3月,英飛凌與晶圓代工廠聯電達成合作,將利用后者新加坡Fab 12i的40nm產能為英飛凌生產汽車MCU。
在功率器件方面,英飛凌將與三星電子的晶圓代工部門擴大合作,而后者去年就已經開始為英飛凌生產MOSFET器件。未來,三星也可能為英飛凌代工IGBT和電源器件等更多產品。
在汽車MCU和功率器件這兩大市場,英飛凌的產品性能優異,都還難以實現替代,而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提升,更是加劇了這些物料的緊缺度。此時這些物料供應的增加,還要依靠英飛凌的努力。
對我國產業鏈的啟示
汽車電子時代已經來臨,英飛凌長期技術積淀和戰略布局的爆發力已逐漸顯現。近年來,在我國本土造車新勢力助推下,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及汽車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,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近期預測,自2021至2029年,我國用于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半導體市場規模,將出現約25%的復合年均增長率;未來5年,中國市場用于先進輔助駕駛(ADAS)的半導體應用,將以20%復合年增長率增長;自2021年至2029年,中國域控制器市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也將超過30%。
以上預測表明,國內汽車電子增長潛力巨大,而這些增長也并非全都歸屬于英飛凌,我國本土企業也都有機會參與角逐。在車規MCU和功率器件領域,我們能夠看到很大的國產替代發展潛力,且國內原廠已經切入供應鏈,并逐步扎穩腳跟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與消費電子不同,汽車應用端首先對物料性能、可靠度要求較高,對供應商能力評定更為嚴格,對技術支持、需求響應速度等有更高要求。總的說來,就是更加嚴苛,容錯率更低。英飛凌作為汽車電子大廠,憑借長期積累,在產品性能、產品生態、產業鏈合作牢固度及戰略前瞻性方面都具有優勢,有這樣一家綜合實力強大的原廠在前,國內企業如果要爭取更多市場份額,就要付出更多努力,做出更多變革。